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受的試探是激烈的爭戰。在耶穌受洗之後,『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。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.並與野獸同在一處.且有天使來伺候他。』
這裡用了很暴力的字眼,其中,描述耶穌被『催到』(ἐκβάλλει)曠野,這動詞在馬可福音之中使用了18次,其中大部份都是描述耶穌『趕』鬼 (1:34, 39; 3:15, 22, 23; 6:13; 7:26; 9:18, 28, 38; 16:9, 17),其他就是將一些人趕走,或是將一些障礙除去。這字也讓我聯想到先知約拿的故事,他被人拋在海中 (約拿1:15),與及被魚吐在地上 (約拿2:10),都是使用這個字。
另外,耶穌基督受試探時,有『野獸』(θηρίων)與他同在。雖然在這裡的描述有點輕描淡寫,表面上好像平安,但在約伯記40:15-24之中(在那裡譯作『河馬』),卻帶出了這『野獸』對人的挑戰是何等的巨大:『在他防備的時候誰能捉拿他、誰能牢籠他穿他的鼻子呢?』(40:24)
耶穌為著我們的緣故,被神以敵對的位置相待。本來是我們在不信之中與神為敵,而且在這對敵情況之中是沒有指望可以得勝。但神將祂的兒子放在這對敵的位置中,而耶穌也在這些試探之中得勝,使我們這些相信耶穌基督救恩的人,可以有永生的盼望。
『天裂開了』
耶穌基督受洗是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事蹟,但四個敘述的方式和重點都不同,讓我們從當中看到耶穌來所成就的工作的不同層面。
耶穌基督受洗後從水中上來,就有從天而來的一個啟示,在馬太、路加之中都描述天是『打開了』(ἠνεῴχθησαν, ἀνεῳχθῆναι),有展示、開啟的意思,而約翰更加只是從施洗約翰的回顧之中講述這事對他個人的啟示。
但在馬可福音之中,作者選擇了用一個比較特別的字眼來描述耶穌受洗後的事蹟,『天裂開了』(σχιζομένους),有被撕裂,打破的意義。在馬可福音之中,耶穌來,是要使上帝的國臨到世上,這世上固有的東西,將會被打破,撕開,神的國度才可以成就在地上。
我們的生命都是一樣。若我們不願改變,特別是不願放下不合神心意的東西,就不能經歷神所賜豐盛的生命。
究竟我們工作或事奉要達到什麼目標?在神的面前可以有什麼果效呢?
在馬可1:8之中,記載了施洗約翰見證的一句話:『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,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。』雖然這一句說話是出自約翰作為耶穌基督的先鋒,指出他自己的預備性角色,但我想我們現代的信徒、特別是事奉神的人,也可以從當中看到自己的身份角色。
我們與施洗約翰一樣,只是用水施洗,作一些比較是表面上的功夫,可能實際上一點功效也沒有。我們事奉工作的唯一作用,是將別人指向耶穌,因為只有祂,才可以真正的用聖靈給你們施洗,使他們的生命得到更新和成長。
因此,當事奉之中看不到果效時,不必灰心,只要忠心於自己的職責,為所服侍的群體代禱,求神恩待他們,介入在他們的生命之中,成就祂的旨意。
另一方面,當我們看到事奉有果效時,卻不要自高,而是將榮耀歸給那使人得生命的神。正如施洗約翰在約翰福音3:30中見證說:『他必興旺,我必衰微。』
最近,因為發現自己所擁有的電子書越來越多,若只是坐在電腦之前才看,有一定的限制,所以起了買平板電腦的興趣。
在考慮的過程之中,看到大部份人都是一窩蜂地搶購iPad,甚至引起有人以不法的方式炒賣,這種潮流令我對iPad 有點卻步,同時也令我有多一點時間研究我自己應該買甚麼。
最後,我決定了買一部以Tegra 為核心,運行Android Honeycomb作業系統的平板。我這決定很簡單,就是以最小的價錢,買最符合我需要的工具。這樣的組合,無論在運行速度,或是畫面質素,都比iPad2優勝,而且連接方法齊全,使我可以更容易地將大量的文件轉到平板電腦之上 (特別是因為可以直接用一般的USB手指)。只有兩方面是比較弱的,就是不容易買配件 (市場上有的,大部份都是iPad 配件),與及沒有那麼多Apps。但這兩樣對我都不是問題,因為我不會需要很多精緻的配件,至於Apps,只要有我需要的就夠了。
寫了這麼多,不是因為想推介某品牌,我也不會在這裡說出我買的牌子型號。我想分享的,是我們這活在強大的潮流衝擊之下的人,在我們作出任何決定時,必須認清自己真實的需要,而且按照著這需要,作出選擇,不必因為很多人都選這個產品,就盲目地跟從。
人生的路也是一樣,寬闊的,多人走的路,不一定是正路。耶穌說: 「你們要進窄門,因為引到滅亡,那門是寬的,路是大的,進去的人也多。引到永生,那門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著的人也少。」(馬太七13,14)
潮流是一個很難定義,也是一個很難抗拒的力量。
在耶穌的時代,在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們,都有很明顯的服飾以表示他們的身份與地位。而耶穌來的時候,他的先鋒,施洗的約翰,卻是在生活方式上與其他人有很大的分別。在馬可1:6中,描述他是『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,吃的是蝗蟲、野蜜。』
明顯地,約翰不是以當時一般的宗教領袖的形象出現。雖然有人認為他是在扮演舊約最著名的先知以利亞的形象,但從另一角度看,這是生活在曠野之中的人最應該有的服裝和食物,因此,他其實只是平凡地,以他自己一般生活之中的樣式出現。他與以利亞一樣,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相同。
我們不能以外表的服飾,使自己可以扮演一個不是自己平常生活的角色。作為基督徒,我們更應該是裡外一致,從心裡認定自己的價值與使命,以至別人可以從外表看出我們的生命見證。
『神的兒子,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。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:看哪,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,預備道路。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:預備主的道,修直他的路。』(馬可一1-3)
在這個馬可福音的序言之中,簡單地宣告這是福音的開頭,並且在之後的兩節之中,解釋這開頭是遠在先知以賽亞的時代之中(主前第八世紀),已經預告了,若我們細心再看這兩節引述的經文,可能會發現它的內容不單是來自以賽亞書四十3,而且有部份句子的可能的來源是出埃及記廿三20,與及瑪拉基書三1,可以說得上是舊約整體上宣告神的拯救的綜合信息。
神對人拯救的福音,早已經藉著不同的先知向人宣告,只是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。雖然如此,神仍然是願意不斷地向人發出這福音的信息。
作為廿一世紀的信徒,我們受託要在這世代之中繼續將這古舊的福音傳揚,但願我們能夠忠於所託。
最近有人在fb提出問題,要求解答馬太的大使命之中那一個是主要動詞。對這個問題,可以有一個簡單的答案,也可以有一個比較複雜的答案:
簡單的答案,是在馬太28:19-20之中,只有一個主要動詞,就是『使人作門徒』這個命令,其他字詞所表達的,都是比較上是輔助性的分詞,因此大使命的核心信息是要使人作主的門徒,跟隨祂的旨意,接受祂的福音。
但若我們只接納這簡單的答案,可能就會忽略了主耶穌在這裡向我們的教導。因為在這大使命的主要動詞前後,分別有三個分詞,一個在前、兩個在後。
在後面的兩個分詞,是工具性的作用,指出完成主要命令的方法,表明使人作主門徒的意義。作門徒需要『奉父、子、聖靈之名受洗』,表示悔改,接受福音,歸入基督的名下,歸入教會之中,以至與眾聖徒可以有真正的團契相交。作門徒也需要受教遵行主的一切教導,學習認識聖經,明白神的旨意。
在前面的分詞,應該是表達動詞進行的應有處境,是遵守這命令時的必要表現,因為我們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地方,在門徒的群體之中來遵行這命令,使人作門徒的行動,是必須要在非門徒群體之中開始,若沒有『去』,就沒有可能使人作門徒。
在我們回應主的大使命時,我們不單要立志使人作門徒,也要思想神要我們『去』甚麼地方來完成這命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