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穌使人驚訝的『教導』:
在這第一件馬可福音所記載的耶穌公開傳道事件之中,開始和結束時都用了『教訓/教導』(διδαχή),這字在馬可福音之中出現五次,是新約中最多的。另外,馬可也用了17次相關的動詞(διδάσκω),也是在新約之中最多。可見對馬可來說,耶穌基督的身份是一位『教師』,而祂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『教導』。
在這一段經文之中,雖然很明顯地著重耶穌教導及祂的教訓,卻只是記載了祂所說的一句話:『不要作聲、從這人身上出來罷(1:25)。』從這裡可以看到,耶穌基督的教導,不是甚麼我們要學習的『道理』,而是要我們看清楚祂的身份和權柄。那個自稱認識耶穌基督身份的污鬼,在耶穌權柄的吩咐下,就被驅逐,使他不能再支配他所控制的人。我們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之下,也同樣地被釋放,脫離污穢的勢力,以至可以進到神的面前。
耶穌的教導,不是著重人要作甚麼,而是祂可以為我們作甚麼。雖然祂自己沒有說出來,但當時的人已經將這重點說明了,因為在事件的開始和結束,他們所驚訝的,是耶穌基督教導的『權柄』(ἐξουσία)。
我們如何回應耶穌基督的呼召呢?從馬可1:16-20,我們可以看到幾方面值得思想:
1. 英雄莫問出處 ─ 首四位被耶穌呼召的,都是加利利的漁夫,正如上一個分享中提到,加利利不是一個被看重的地方,而當時的漁夫也不是在當時有地位的角色。雖然他們沒有良好的背景,神卻讓他們有機會回應召命,成為耶穌基督第一批的門徒。因此,無論我們現在的條件怎樣,只要認定神的恩惠,就可以被神所用。
2. 不明的前路 ─ 耶穌呼召這四人的時候,沒有很清楚詳細地向他們解釋跟從祂的意義,只是簡單地要求他們跟從祂。需要在這個呼召之中,耶穌指出祂要使他們成為『人的漁夫』,但這絕對不是一個清楚意義的名稱,因此這幾個人決定跟從耶穌時,並不是已經清楚前面的路,而是認定所跟從的耶穌,就是要來的基督,是一個信心的選擇。現代的信徒活在一個很有計劃的時代,要在前路不明的情況之下,作出委身事奉的決定,是一個很大的信心挑戰,也只有用信心,才可以走上。
3. 把握現在的機會 ─ 這四位門徒都是在接到耶穌基督的呼召後,立刻作出回應,而不是等待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。當我們接受到神的呼召時,要明白誰是主、誰是僕。神現在呼召你,表示祂認為現在是你的時間。上一球季的下半,我所擁戴的球會派出了幾位新人上場,都有很好的表現,其中一位在第一次上場後接受訪問時,被問及為何有信心面對這樣重大的挑戰,與及教練在他出場時說了什麼,他的回答很值得我們思想,他說:『教練這樣說:我認為你可以,所以派你出場。』當我們回應神的呼召時,要記得祂知道我們的一切,祂給了我們機會,要好好把握。
耶穌基督開始傳道,無論是時間和地點,都是不理想的。但神就是藉著這事,讓我們看到天國的福音,與及傳福音的時機,並不是在於環境或其他在世上的因素,而是神主動地介入在人的世界之中,帶來超越困境的福音。
在時間上,馬可1:14指出這是在『約翰下監以後』,約翰作為基督的先鋒,是在耶穌基督之前,預備祂的路,修直祂的道(1:2-3),但現在約翰所先行的,是他首先經歷被捉拿下監,因著他所傳的天國福音而受到逼迫。這困境的路就是他為耶穌基督所預備的路。
在地點上,耶穌選擇在加利利開始傳道。這地方是當年所羅門王為著多謝推羅王在興建聖殿上的物資供應,而送給推羅的。但從列王記上9:11-13所載,推羅王認為這地方是沒有用的地方,他給這地方起名為『迦步勒』(כָּב֔וּל),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們今日可能認為自己所處的境況有很多困難,但上帝國度的介入,是出乎我們意料得到的。
雖然現在仍有一些民族未有以他們自己語言翻譯的聖經,但對於所有主要語言,都已經有多種不同的譯本,基本上讓所有人都可以明白聖經的意義。
但我相信聖經不單是在理性上將一些信息傳遞,而且也要使這些信息在讀者生命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記。這一方面是讀經者應有的目標與責任,以禱告和受教的態度閱讀經文,但另一方面,這也是聖經翻譯者的挑戰。
在教會歷史的早期,信徒對聖經的接觸主要是通過聲音,因此保羅吩咐提摩太要看重宣讀的事奉(提前4:13),因為這樣才可以使信徒聽到神的話。我們現代的信徒,因為各人自己有聖經,因此對聖經的學習著重了閱讀而不是聆聽,也因此在聖經翻譯之中一般都只是著重意義的表達,而不著重聲音的效果。
要能夠感受得到聖經信息之中的聲音效果,現有的唯一途徑是學習聖經原文,然後以希伯來文或希臘文念誦,或聆聽別人的念誦。不過這方法不是很多信徒可以使用。因此最近忽然有這樣的一個夢想,就是希望神興起一些中文了得的人,甚至是一些對中文詩詞有深入研究的人,再加上聖經原文的訓練,使他們可以盡量將一些在聖經之中的聲音效果,有效地注入翻譯之中,讓信徒可以在讀/聽的時侯,也可以感受得到神在祂話語之中所傳遞的意境。
耶穌基督為我們所受的試探是激烈的爭戰。在耶穌受洗之後,『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。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.並與野獸同在一處.且有天使來伺候他。』
這裡用了很暴力的字眼,其中,描述耶穌被『催到』(ἐκβάλλει)曠野,這動詞在馬可福音之中使用了18次,其中大部份都是描述耶穌『趕』鬼 (1:34, 39; 3:15, 22, 23; 6:13; 7:26; 9:18, 28, 38; 16:9, 17),其他就是將一些人趕走,或是將一些障礙除去。這字也讓我聯想到先知約拿的故事,他被人拋在海中 (約拿1:15),與及被魚吐在地上 (約拿2:10),都是使用這個字。
另外,耶穌基督受試探時,有『野獸』(θηρίων)與他同在。雖然在這裡的描述有點輕描淡寫,表面上好像平安,但在約伯記40:15-24之中(在那裡譯作『河馬』),卻帶出了這『野獸』對人的挑戰是何等的巨大:『在他防備的時候誰能捉拿他、誰能牢籠他穿他的鼻子呢?』(40:24)
耶穌為著我們的緣故,被神以敵對的位置相待。本來是我們在不信之中與神為敵,而且在這對敵情況之中是沒有指望可以得勝。但神將祂的兒子放在這對敵的位置中,而耶穌也在這些試探之中得勝,使我們這些相信耶穌基督救恩的人,可以有永生的盼望。
『天裂開了』
耶穌基督受洗是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的事蹟,但四個敘述的方式和重點都不同,讓我們從當中看到耶穌來所成就的工作的不同層面。
耶穌基督受洗後從水中上來,就有從天而來的一個啟示,在馬太、路加之中都描述天是『打開了』(ἠνεῴχθησαν, ἀνεῳχθῆναι),有展示、開啟的意思,而約翰更加只是從施洗約翰的回顧之中講述這事對他個人的啟示。
但在馬可福音之中,作者選擇了用一個比較特別的字眼來描述耶穌受洗後的事蹟,『天裂開了』(σχιζομένους),有被撕裂,打破的意義。在馬可福音之中,耶穌來,是要使上帝的國臨到世上,這世上固有的東西,將會被打破,撕開,神的國度才可以成就在地上。
我們的生命都是一樣。若我們不願改變,特別是不願放下不合神心意的東西,就不能經歷神所賜豐盛的生命。
當我再詳細看BW的最新版本時,發現上次分享之中忽略了的一個重要項目,就是它的經文鑑別工具。
原來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,它是將那些經常會被引用的古代抄本,經過重新校對之後再輸入在軟件之中,而且又加入了真正的抄本影像,可讓用家獨立地自行鑑定他們所輸入的經文與古代抄本之間的比較。
不但如此,這些抄本的經文甚至是會有獨立的文化分析,讓我們可以更接近地體驗閱讀這些重要古代抄本,好像著名的西奈抄本 (Codex Sinaiticus),以前風聞有它,但現在藉著BW9,就可以親眼看到它了。
因此我以期待的心情,等候收到這軟件的CD。也願更多愛慕神話語的人,因為有這些工具的普及,不再視學習希臘文為一件離我們很遠的事,因為只要花一點時間學習,我們就可以打開這個廣闊的空間,進深地研讀主的話。